導讀:12月5日消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鄧紅兵帶領團隊,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
微塑料一般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現隨著塑料制品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不斷運用,已廣泛存在于海洋、淡水、飲用水和空氣中,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微塑料污染問題,全世界大量科研人員們都在努力。
圖源:千圖網
12月5日消息,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鄧紅兵帶領團隊,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據了解,研究團隊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種實際水源的樣本對材料性能進行了評估,發現這種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無機顆粒、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響,確定了其在實際水域中的穩定性。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科學進展》。
鄧紅兵指出,微塑料具有顆粒小、比表面積大等特點,使其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抗生素等有較強的吸附富集能力,從而成為污染物的載體。下一步,團隊還將針對微塑料復合污染物的去除開展重點研究。
實際上,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塑料污染問題,中國一直在通過發布政策法規來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如2020年1月,我國明確要求: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于2024年4月發布本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共收錄15類物質,前14類與國家清單一致,另新增微塑料為第15類。河南省于7月底發布本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4年版)(征求意見稿)》,亦在國家清單基礎上新增微塑料為第15類。
分析人士表示,微塑料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塑料制品。用生物質制作可降解塑料產品,在節約化石資源的同時,還可從源頭削減微塑料污染。實際上,相較于各種治理塑料污染的方法來說,尋找塑料替代品的確是從源頭減少塑料使用、減輕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徑。多年來,中國也一直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最早采取非必要、一次性塑料產品管控措施的國家之一。
在2022年11月,中國政府就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在全球推動以竹子代替塑料產品的合作,推動減少塑料污染,為塑料污染問題提供了一項非常具有實施潛力的解決方案……
總的來說,當前我國微塑料領域的相關技術儲備仍待夯實,但未來,在國家綠色發展持續加速下,國內研究團隊、機構以及相關企業預計將充分利用現有技術進行深入的政策轉向和市場轉型,在這一領域開花化結果,并進一步助力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注:本文由塑料機械網(jxbdc.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客戶端。本站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